高考前与考生家长说……

核心提示: 5月4、5、6日是苏南四市二模考试时间,距离高考约为一个月。在等待二模考试分数、学校排名、考后分析的时候,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与考生家长交流一些个人想法。

5月4、5、6日是苏南四市二模考试时间,距离高考约为一个月。在等待二模考试分数、学校排名、考后分析的时候,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与考生家长交流一些个人想法。

去年我也是一名考生家长。在孩子高考冲刺阶段,我经常想起自己当年高中的情景,心里颇多感慨。家长朋友们,你有没有在夜晚做梦的时候梦见自己在考试呢?梦中的情景是做不出题还是找不到笔、甚或走错了教室,你紧张了!这很正常,但别对孩子说。你的紧张到你孩子身上会加倍呈现,除非他足够优秀,成绩稳居前列,还有一颗大心脏。考生在这个阶段也容易出现一些诸如焦虑、不知该做什么、不想再做什么等思想上、情绪上的问题。作为家长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还要适度、得当地帮助自己的孩子解决这些问题。个人认为有几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草木皆兵。不可否定高考对一个人的影响,孩子是家庭的中心,考前一个月确实很重要。有的家长因此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改变了多年的生活习惯,甚至把自己的工作都撂下了,孩子学习到晚上十二点,他陪到十二点;孩子到凌晨一点他陪到凌晨一点,以至于第二天上班无精打采;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环境十分敏感,稍有动静就怕影响到孩子学习;还有的家长整天寻思给孩子补脑子、补营养。说句实话,这个时候孩子的学习家长是帮不了的,家长该干嘛还是干嘛,无需刻意改变,除非你平时的生活习惯很不健康。该睡觉就睡觉,提醒孩子不要学习得过晚,不打疲劳战;孩子在自己的房间学习,正常的声音不会造成干扰,不要把家庭气氛搞得太凝重;滋补品愿吃就吃,没有哪个人会因为没吃滋补品而成绩差;有的家长总想给孩子一些学习方面的指导,我觉得没有多少必要,你现在的指导不会改变什么。我不仅认为家长在这个阶段不要多过问孩子的学习,而且连孩子的生活也不要过分关心。家长的分内事就是孩子的后勤保障,最佳状态就是和平时一样,适度降低对学习的关注。

二、夸大“心理”。这个阶段确实是考生容易出现心理波动的阶段,但大部分考生也只是有些紧张,并没有成为心理问题,根本不需要心理干预。有些家长,孩子稍有情绪反应就认为孩子有心理问题,甚至带他去看心理医生,真是庸人自扰,没事找事。其实适度的紧张不仅是一种压力,也是动力,它能振奋精神,提高学习的专注度,激发潜能。需要担心的是考生到这个阶段之后不紧张了,无论好坏就这样了,成绩好的觉得到顶了,成绩差的觉得没戏了,因而也就不再努力了。这才是最可怕的。这种状况不是大考前的平静,而是考生进入了一种“倦怠期”。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发动过早,疲于坚持;二是努力无果,大失所望。有的考生自进入高三就开始“冲刺”,事实上就是百米跑也不能从头就开始冲刺,人不可能长时间地保持高度紧张状态。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即使是高考前一个月,也需要饭后散散步、适度的体育锻炼、听听音乐放松一下。有的考生自我感觉很努力,但成绩没有提高。这当中原因很多,可能是方法不当,也可能是努力程度不如别人,更残酷的是: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一定有回报,但这并不否定我们必须竭尽全力而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对孩子一定的紧张会感到释然、欣慰,你知道他在努力,你知道别的考生也是这样,毕竟有心理问题的是极少数,你的坦然会让你的孩子更加从容。当然,如果发现孩子真有什么过重的思想负担、过激的情绪表现,还是要进行适度的开导。

三、好高骛远。每次考试学校都会排名。看着分数单,有的家长会这样跟孩子说,英语差了点,下次英语再提高十分,你的名次就能上升一百名。”也有的说“每门课再提高5分,总分就提高了15分。”江苏的高考制度决定了每一分都具有巨大的权重,人们常说“一分一万名”就这个意思。语文、

数学、英语三门功课平衡是最佳,但不平衡却常见。无论哪种情况,要心随我愿都非易事。弗洛伊德说:每个人只能学会自己能够学会的东西。”有的家长为了帮孩子补短,专门请了老师辅导,晚自习不上了,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做了,结果课堂上老师讲课他听得云里雾里。这样的另辟蹊径效果并不好,两条腿走路——扯淡。特别是到了这个阶段,跟着老师的节奏走是上策。再过半个月就进入高考考前调整、适应期,冲刺也就还剩半个月时间,不要指望这半个月能翻天覆地。把理想埋在心底,平静地等待高考来临。

每个家长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个中滋味自知。十二年寒窗,历经大小考试无数,请相信自己的孩子,陪他一起冲过终点,这是何等美好的事情。

(吕叔湘中学 袁东波)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