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已浓 缘已深——我与丹阳日报

核心提示: 2010年3月起,我担任了镇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报刊审读员。根据分工,丹阳日报是我审读的报纸之一。从此,我与丹阳日报结下了一段不同寻常的情缘。

2010年3月起,我担任了镇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报刊审读员。根据分工,丹阳日报是我审读的报纸之一。从此,我与丹阳日报结下了一段不同寻常的情缘。

在我与丹阳日报紧密接触的几年里,认为丹阳日报在传递信息、树立典型、惩恶扬善、促进和谐、提倡传统美德、担负舆论监督、引导教育方向、传播科学知识等方面发挥了主流媒体的重要作用,为建设美好丹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获取信息的速度上讲,我在丹阳新闻网上,可以及时看到最新的丹阳日报内容,也能查阅到往期报纸的消息,但基于长期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我还是乐意翻阅“新闻纸”的丹阳日报,喜欢“把新闻抓在手上的感觉”。感谢丹阳日报社的同志,每周给我寄一次丹阳日报,每当捧着那沉甸甸的大号牛皮纸信封,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6年来,我觉得自己俨然是丹阳日报的一员,看到精彩的消息、经典故事,我会兴奋、快乐;遇上报纸的瑕疵、不足,我会感到叹息、惋惜。

六年来,我共撰写了点评丹阳日报的“审读报告”近120篇,这些审读文章中有批评,有建议,有商榷,有苛求,但更多的是被丹阳日报的报道所感动。那些典型人物、精彩事件、难忘瞬间,都成为我审读文章中的内容。至今,一些稿件在我的脑海里还有深刻印象。

记得2015年9月26日,头版头条《丹阳日报媒体融合走在全省前列》,我读了以后,作为报人十分感慨。在传统媒体遭遇到新兴媒体强烈挑战,纸质媒体遇到了前所未有困难的当下,丹阳日报闯出一片“新天地”,走出了一条颇具丹阳特色的媒体融合发展新路径,形成了新思维:读者已不是单纯的报纸读者,而是“新媒体平台的用户”!丹阳日报的这篇稿件,不仅是对自身近两年来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所作所为的回顾和总结,更是一种在新形势下发展现代传媒体系的思考和宣言。我当即打开电脑,敲下《纸质传媒又一春开拓创新结硕果》的字样,一气呵成一篇“审读报告”,其实,这已经不是审读报告,而是一篇学习先进的心得体会。

还有许多难忘的报道:《“破烂王”昨升起一面新国旗》,一位在丹阳以拾荒、收废品谋生的外地老人在新中国成立61周年纪念日的早晨,在他简陋的暂住地小屋门前升起一面崭新的国旗。

《耄耋翁27年“啃”读60门大学课程》是一篇新闻素材极为罕见的稿件。87岁高龄的老先生,坚持27年参加自学考试,啃”完了近60门大学课程,先后获得自学考试经济管理专科和本科毕业文凭。

《现代农业促农民“持证上岗”》,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医生、教师、会计、律师等“持证上岗”,都习以为常,但是,对于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要“持证上岗”,就觉得很新鲜了。

《一张结婚证等了35年》,一对老人在2014年元宵节、情人节重合的当天,完成了“终身大事”——成为法律保护的夫妻。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宝生、企业老总32年坚持站在厂门口迎接员工早晨上班、孩子为何想要有个“星期八”?》《一只搪瓷缸,传递了11任党委书记》……所有这些,都让我感动,让我思考,给我启迪,给我激励。面对这些内容写审读报告,就是一个学习、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推介正能量的过程。

我与丹阳日报,情已浓,缘已深。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