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为师、今日相伴,愿此后能相依稳健前行

核心提示: 小学时就知道《丹阳日报》,因为若有同伴的作文能见报,那必会惹得众人夸赞艳羡。那时候,丹报如师,如何提笔落墨、构思成文,一个个铅字里都能寻得技巧一二。

小学时就知道《丹阳日报》,因为若有同伴的作文能见报,那必会惹得众人夸赞艳羡。那时候,丹报如师,如何提笔落墨、构思成文,一个个铅字里都能寻得技巧一二。

大学时有幸进入《丹阳日报》实习,虽然已有了课堂上理论知识的积累,但在初见了诸位老师精湛的业务能力之后,才真正体味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的深意真理。

2010年夏天,大学毕业进入《丹阳日报》工作。这一幕,曾想象过但未料到会成真。

彼时的网络中心、记者部、社会新闻部,再到今日的综合新闻部,恍然未觉,我与丹报已共同走过了将近6年时光。当然,与《丹阳日报》创刊60周年相较,这6年短得甚至不足一提。

峥嵘岁月六十载,艰辛创刊、无奈停刊以及在众人期待中复刊,曾经的不易与辉煌于我而言也仅仅是有所耳闻,而共经历、同见证的这6年,更多的是与老报人、前辈和同事一齐直面势不可挡的数字化浪潮,勇担转型阵痛创新谋求新出路。

客观正视当下,翘首以盼未来,最“单一”、本职”的新闻采、写工作已不再是我们这一代新报人的唯一职责。如何奋进于纸媒转型、报社转型、个人转型的征程,如何在融媒体时代胜任“全媒体记者”一职,已成为所有新报人应深思、该践行的要务。

从前纸媒独大的时代,记者如同“搬运工”,只需把新近发生的事实按规按矩地“搬”上报纸;如今传统媒体创新转型,进入“生产者时代”,必须渗透事情表象深究其里、融合多方观点互动互通、追本溯源敢于主动发声;而后,时代更迭不止,媒体融合愈热,新报人必须善于成为“大厨师”,以所有可以表达的形式,用所有可以传播的方式,将兼备了态度、温度、深度的内容,以不同受众各异的偏好分层、分类传达。

少时为师、今日相伴,愿此后更好的我、更好的新报人,能与更好的《丹阳日报》相傍相依、稳健前行!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