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林“黎明前的暗战”

核心提示: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疯狂围捕和加害我中共留守党员干部。茅山工委书记徐明、新四军茅山留守处主任薛斌等遇害,茅山工委遭到彻底破坏,形势十分危急。

2

0

1947年前坞战斗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疯狂围捕和加害我中共留守党员干部。茅山工委书记徐明、新四军茅山留守处主任薛斌等遇害,茅山工委遭到彻底破坏,形势十分危急。

1947年正月十八,苏中十地委刚刚南下,就遭到国民党丹阳县保安大队的围追。当时十地委的领导陈云阁(代理书记)、金柯(后叛变)、赵文豹、宦德胜、高俊杰等一行20余人,冒雨天黑来到荆林西岗前坞村,在革命群众束金坤家楼上开会。天刚亮时,国民党丹阳伪保安大队包围了该村,村上的老百姓纷纷逃离。陈云阁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如果不快速突围,就有全被捕的危险。对此,他果断命令大家立即突围。

在突围中,为掩护十地委领导们撤离前坞村,身任警卫连长的张汉荣,手端一支冲锋枪轮番射击。在撤到村后竹园时,张汉荣跪在地上,用竹子当掩护,端着冲锋枪向冲上来的敌人开火,很快杀开一条出路,让十地委领导向胡桥方向撤退。这时张汉荣站起身,刚想撤退,不幸中弹,光荣牺牲,年仅26岁。当时,还有3名群众束明才、戎锁仁和束书山被打死。敌人没有抓到十地委领导,就拿死者出气,当场将死者的头颅割下,挂到访仙桥上“示众”五天。敌人走后,护送地下党领导出村的革命群众束金坤回来,看到无头的张汉荣烈士,悲痛万分。

傍晚时分,束金坤先将烈士尸体藏了起来。这时,国民党前艾保安一个小队又来到前坞村追查尸首,全村没有找到,眼看天快黑了,就匆匆走了。当晚,束金坤夫妇在竹园旁挖了一个大坑,含泪将无头烈士张汉荣土埋后,栽上一棵松柏树作为纪念标志。解放后,每年的清明节,荆林和城区的一些小学生都来这里扫墓,沉痛悼念这位“无名”烈士。

1993年,笔者时任荆林文化站长,在整理西岗前坞之战的材料时,随即将材料寄往丹徒县党史办。通过丹徒党史办、民政局的反复核查,终于查清了事实。原来,张汉荣是丹徒世业洲人,家里人只知道他当时参加“伪自卫团”、当“汪派”去了,后一直杳无音讯。文化大革命”中,张的妻子还被作为“反革命家属”批斗过,连他唯一的亲生孩子“三九子”得病死亡,张汉荣生前也不知道。在事实查明后,张汉荣很快被丹徒县追认为革命烈士。张汉荣烈士牺牲的小竹园,也成了原荆林镇“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1949年荆林镇上来了“新闻大队”

1949年4月23日丹阳刚解放,有一支100多人的解放军“新闻大队”,排着整齐的队伍,背着行李、扛着枪,唱着“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的歌曲,来到荆林集镇上。

那年,丹阳解放后,总前委、华东局就率领大批军队,随着隆隆的炮声进驻了丹阳,为解放上海作战前准备。邓小平、陈毅、粟裕、曾山等同志,也都亲临丹阳指挥。从丹阳至荆林4.5公里的一条线上,住满了上千人的解放军文化部队。其中驻扎荆村桥集镇上的新闻大队有100多人,队部设在荆村桥西边的王家祠堂内,其他战士分别住在老百姓家中。

新闻大队除了休整、集训外,还有两个重要任务,就是响应毛主席的指示,为筹备上海《解放日报》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做准备。

新闻大队百余人队伍由济南《新民主报》、新华社华东总分社和华东新闻学校的人员组成,原《新民主报》社长兼总编辑恽逸群任队长,副总编辑张英吾任副队长。一行人三月由山东济南出发,赶到荆林驻地时,整整跋涉了一个多月。

荆村桥集镇上的王家祠堂,前后两进有十多间房子。前进五间为新闻大队会议室兼餐厅,后进五间为新闻大队部各科的办公室兼宿舍。在新闻大队中,有我党著名的新闻战士范长江,新闻大队支部书记、首任上海《解放日报》编委的丁柯,还有肖木、史东、印辉等一批青年骨干,他们都在王家祠堂内办公。当时吃水都是从老九曲河上挑,晚上点的是军用煤油灯,睡的全是地铺,生活很艰苦,但每个人都有一张充满信心的笑脸,村民经常听到他们高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革命歌曲。其中,有一位叫印辉的女同志,她除了完成工作任务外,还总是端着一脚盆衣服,顺着荆村桥老九曲河边的二十级石头台阶,下到石码头上帮队部同志们洗衣服,且一边洗衣服,一边哼着军歌。这位身材中等的女同志的笑声、歌声,至今依旧留在荆林集镇老百姓的记忆中。

当时驻扎在丹阳的陈毅同志,经常来到新闻大队驻地荆村桥王家祠堂内,看望和慰问新闻战士们,还多次参加修改《解放日报》发刊词《庆祝大上海的解放》。

就这样,新闻大队驻在荆林集镇上,整整20多天。经过他们的日夜工作,上海《解放日报》创刊筹备工作就绪,创刊词《庆祝大上海的解放》,也就在荆村桥王家祠堂内完成了起草、审定等准备工作。

1949年5月26日,新闻大队的同志带着完成创刊上海《解放日报》的喜悦心情,向荆林集镇上欢送的群众告别并挥手致意,唱着“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离开了荆林,向上海方向进发了。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这个崭新的台名,在1949年5月27日19时,第一次通过无线电波传入上海的千家万户。而这个新台名,就是新闻大队电台筹备分队驻荆林四巷前巷村定名的。原华东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夏之平担任了播音员。

鉴于荆林集镇荆村桥王家祠堂,是上海《解放日报》筹备、创刊地这一特殊的历史意义,1999年,丹阳市人民政府将荆村桥王家祠堂作为上海《解放日报》旧址,列为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当年新闻大队来到荆林的往事,至今一直成为荆林地区群众的美谈。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