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氏宗祠春分祭祖

核心提示: 开发区路巷村,是丹阳的一个古老大村,有100多户人家,原来有前、东、中和西四个分支,金坛和溧阳有两个分支。解放前,宗祠在春分举行隆重祭祖,我曾参加过三次,至今记忆犹新。

开发区路巷村,是丹阳的一个古老大村,有100多户人家,原来有前、东、中和西四个分支,金坛和溧阳有两个分支。解放前,宗祠在春分举行隆重祭祖,我曾参加过三次,至今记忆犹新。

路氏宗谱,曾在民国时期续修过一次,上世纪60年代的“文革”初期破“四旧”时,族人保存的宗谱都付之一炬。现在难以查找路氏的发展史了。据老人说,在北宋期间,鞑靼人侵犯中原的动乱年代,山东的路氏部分先民南迁到丹阳落户,繁衍生息,在明代建了宗祠,而后又有少数族人外迁到金坛、溧水。

路氏宗祠不是年年春分祭祖,而是根据经济情况而定。宗祠有部分公产,它的来源是有的族人无后嗣,百年之后,无人继承其田地房产,就归宗祠所有。宗祠将这些房地产出租给族人,收取租金、租米,由族人公选的执事进行管理。另有村的三面环水的十里长河中部养鱼收入,除必要的开支外,积累到一定数额,就由族长主持召开各分支代表会议,决定春分祭祖事宜,指派专人负责筹备工作。

春分祭祖,是路氏族人的一件非常隆重的盛事,本村路氏嫡系子孙,只要能上桌吃饭的男性,都可以参加,有的在外地谋生,家里也写信告知,届时回来参加,决不放弃这一待遇和权利。金坛、溧水的分支族人,也通知他们届时前来参加祭祖,但他们不是全到,而是各派十来个代表前来参加。

祠堂里的私塾,平时只开东边一间的边门进出,难得开正大门。春分这天,祠堂从前到后的七道正门全部打开,前后直通。

中午时分,参加祭祖的男性族人到齐后,在后进祖宗牌位龛前,正中长方形供桌上,摆上祭品,点好香烛,首先由族长、分长祭拜祖宗,而后族长、分长分坐在供桌的东西两边,接着,按辈分、年龄先长辈后小辈,依次向祖宗祭拜。祭毕,在第二进的大厅入席,按辈分就坐,正桌在正中,族长坐上座,分长坐次座,小族长、分长(辈分最小,年龄最大的孩子)在族长、分长对面就坐作陪,两边为辈分高的年长者。其余的人,按辈分年龄,从东往西的桌次就坐,整个大厅,欢声笑语,气氛热烈浓厚,人人开怀吃喝,每次都是“六五一”即“六盒(瓜子、花生、芹菜、玫红萝卜、皮蛋、海皮)下酒菜;五大碗(红烧鱼、红烧肉、斩肉、红烧鸡、大杂烩)吃饭菜;一汤(海参汤)。大家酒足饭饱后离席。一切杂务,由负责后勤人员处理,祭祖活动结束。

由于旧社会传统的封建礼教、男尊女卑、宗族观念影响极深,春分祭祖的餐桌凳子等,都是男性商借搬运摆放,妇女不得沾一点边。春分这天,祠堂里是男性世界,在厨房里烧火打杂和烧菜上灶的,都是路氏子孙,不请外姓厨师。这一天,非明媒正娶所生的男孩、对外姓领养的男孩、继子、入赘男子和妇女(包括女孩子)一律不准进入祠堂,不仅如此,妇女在这天,不得在祠堂门前经过,这是老祖宗定下的规矩,人人必须遵守,代代相传。

解放后,实行男女平等,彻底解除了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废除了不合理的陈规旧俗。宗祠出租的土地房产,在土改时,全部分给了贫下中农。农业合作化后,长河养鱼归集体所有。祠堂成为男女老少学习、开会和娱乐活动的场所了。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