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街道横塘片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称横塘乡,乡中心被丹金溧漕河划成东西两片,1953年由中央出资办起了全国首个电力灌溉区。那个年代我国工业很落后,从电机设备到电线水泥等物资全靠前苏联进口,工程技术人员都是前苏联专家,电灌站办成后横塘农民不但从笨重的人工车水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粮食丰产丰收有了保障,那时候全国各地前来参观电灌站的人员络绎不绝。
1958年农民由个体生产改变为集体生产,横塘乡改为横塘人民公社。电灌站经过十多年的运行后,河西片旱涝无忧,河东片全是沙土地,大型电灌站远距离送水途中耗水太多,引起耗电量大,不但农本高,农民负担重,而且大旱之年远距离送水难以送上,造成离电灌站远的农田仍遭旱灾,且大水之年排水困难常受涝。为了彻底解决旱涝问题,在公社党委的领导下、县委的支持下,决定于1970年冬,从现横塘大桥东北丹金溧漕河东岸,至大景村开一条十华里长的支河名曰红塘河。为了节省人力财力,从开河、造两岸的小型电灌站、筑引水渠道,到开排水沟、造排水闸必须同时进行,没有任何机械设备,挖土、挑土、打夯全是人工,这巨大的工程必须在次年春耕前完成,否则影响农业生产造成河东农民的特大损失,其工程量之大也是横塘人民有史以来首次。当时丹阳县委和横塘公社党委十分重视这项工程。工地上挖土声,你追我赶挑土的脚步声,齐心合力打夯声,劳动号子声,响彻天空,提前完成各项土方任务已是大家的共同目标。1971年春提前完成了任务。这次工程全是横塘人自己设计的,没有请洋专家。总工程师钱如法先生是农民出身自学成材的水利专家,曾被国家选派到坦桑尼亚帮助他国进行水利建设,为国争光。造电灌站的全套设备全是国产,水泥电线也是丹阳地产。
河开成后,河上亟待要造五座28米跨度,能通行手扶拖拉机的大桥。公社党委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在全公社各生产队挑选能工巧匠组建桥工队,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土法上马。在水利局和交通局的帮助下,第一座桥建成了,命名为红塘桥。接着中村桥、丰收桥、卫东桥等五座桥全部建成。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不发达,中型拖拉机、农用汽车也曾冒险在桥上通过,没出过一次事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