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填河记

核心提示: 古代“愚公移山”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可是1972年丹阳城内竟然也出现了“愚公移山”填平内城河的壮举。当年震动了整个丹阳城。

古代“愚公移山”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可是1972年丹阳城内竟然也出现了“愚公移山”填平内城河的壮举。当年震动了整个丹阳城。

此前,老北门至东河路三、四公里的内城河,因大运河改道,致使该河的活水变成了死水,每逢炎夏季节,河水又脏又臭,附近的居民怨声载道,叫苦不迭。为了改变城市环境面貌,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将此内城河填平,建一条宽敞的马路。

那年,文化大革命动乱刚结束,物质财富相当匮乏,条件十分艰苦,根本没有挖土机、装卸运输车等,要将县中、体育场内以及东河路东侧几个小山丘数千万方的泥土填入内城河,谈何容易!在“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上”的口号感召下,县政府实行机关、企事业单位包干制,将填河任务分配到每一个单位。

早春三月,春寒料峭。县委、县政府一声令下,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上万名干部、职工、居民、学生投入了填河“战斗”。从老北门至东河路沿途,人山人海、好不热闹。男女老少齐上阵,填河运土的方式也多样化,有的扛、有的挑、有的两人抬,人来人往穿梭在工地上,呈现了一派繁忙景象。此时,县委书记、县长赶来了,他俩脱掉棉衣,拿起铁锹、铁镐,就与机关干部一起干起活来,更加激发了大家的劳动热情。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工地沸腾了,人们的号子声、歌唱声,奏起了动人的交响曲。到处都是红旗招展,几个高音喇叭唱起了《社会主义好》的歌曲,响彻云霄……其场面十分壮观。

我们港务处分配到100米长的填河任务。从清晨七点钟开始,处领导带领100多名科室人员、职工冒着刺骨寒风来到工地参加战斗。比起其它单位人扛肩挑,我们的条件好多了。我们凭借有数十辆小板车运土的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男同志在前拉板车,女同志在后推板车,大家干得热火朝天,个个汗流满面,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有好多人手拿铁锹、铁镐开山取土时,手上磨出许多血泡,鲜血淋漓,就简单包扎一下,全然不顾坚持到底。为了争时间、抢速度,我们中午不休息,啃几个馒头充饥,一直干到夜幕降临才回家休息。记得当年我兼任民兵营长时,我从各基层单位抽调20多个身强力壮的基干民兵,组成民兵突击队,挑灯夜战。他们个个像小老虎似地拖着满载泥土的板车在工地上奔跑,全身大汗淋漓就赤膊上阵,一直干到天亮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休息。我单位经过十天的日夜奋战,终于提前二十天完成了填河任务,受到县领导的表彰。

如今,宽敞的城河路、葱郁的梧桐树、明亮的路灯、赏心悦目的彩灯,给市容市貌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责任编辑:张钰婷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