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的新闻联播第一条新闻即开始关注城市规划的,这让身处该行业的各位设计师们不免有些吃惊。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相关问题又一次回到大众舆论领域。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条意见是:中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另外要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
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这一条意见被迅速热议
“从此我家大门打开了!你是否赞同小区从封闭式管理,转变为开放式街区?”已成朋友见面必点话题。
@水木华:我觉得这个大方向显然是对的,能够大大提高城市运作效率,方便人们的生活。比如你住的小区和一条河之间隔着另一个小区,没墙两分钟过去,有墙20分钟过去,你选哪个?@大崩豆:这个也是分情况的好不,对于大城市,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可以如此,很多小城市完全不用这样,不应一竿子全打死,还是应该因地制宜!@海上工程师:这算哪门子政策?买个封闭式的小区就图个安静,为了孩子能安全玩耍。
@未来:既然小区道路都已经属于街区了,那么老百姓购买商品房的20%公摊费就应该取消啊!@txp123040:小区封闭和不封闭社区真是天壤之别的生活环境,封闭小区至少有保安、没有游商小贩,居民不大乱抢车位,小偷比较少。这些治安隐患防范不了,这样的政策怎么去有效推行?与中国国情好像有点不适应。
先来分析分析开放式街区优势
增加交通道路,城市道路虽然不宽,但路网密集,交通通畅,避免车辆与行人拥挤在干道十字路口等待穿越。
可以极大提高大城市的通勤效率,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甚至多出来的车道可以在夜间转为停车泊位改造为自行车道或步行道,创造一种健康城市的生活理念。
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优化路网结构,促进城市土地的节约利用。
提供更多的停车泊位,小区和大院绿地也可以成为公共绿地,变相增加更多的公共设施。
目前开放式的街区存在哪些不得不说的问题
1.道路与绿地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补偿如何分配?《物权法》第七十三条建筑区划内的道路,属于业主共有;建筑区划内的绿地,属于业主共有;建筑区划内的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属于业主共有。”“第七十四条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属于业主共有。”这就说明,按现在的法律来说,已建的住宅道路和绿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应当归全体业主,如果要开放,势必要解决使用权和收益权问题。
2.小区未来如何管理?小区是否安全?已建住宅小区开放后,物业公司也许不怎么好管理了,有人说:以前管大门,现在管大楼啊。”表面上如此,实际操作上会有很大的难度。有专家分析:最后由政府作为集中管理人,变成政府的一项公共服务比较合理。
比如:小区地下管网、配电房、垃圾房等的责任主体是谁,物业公司肯定没有权利对公共道路开膛破肚,业主也没有能力去维修,只能由社会化服务机构实施。
3.现有停车库如何处理?住宅小区地下停车库一般占用住宅楼与小区道路和绿地地下空间,用于业主停车,通过刷卡进入,刷卡设施由物业公司管理并收费。
住宅小区开放后,社会车辆进入如何管理?地下车库以及刷卡设施由谁管理、维护?地下停车是否收费?收费权益如何分配?虽然可以由业委会聘人管理、维护,管理维护成本不低,而且也需要与政府分享地下空间利用收益。
想法也许是好的但需要能落实的措施
专家分析:这个《意见》方向是对的,想法是好的,因为欧洲大部分国家都是这样做的。但有时候未必适合国情。全面开放式街区化如何落实还待继续研究考察。
还有哪些与你息息相关
【未来城镇住房改革明确两大方向】提出了未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两大方向,即以政府为主保障困难群体基本住房需求,以市场为主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其中要打好棚户区改造三年攻坚战,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的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
【未来十年,三成新房将由工厂流水线造】搭积木式”造房子、流水线上“生产”房子,能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的装配式建筑将在未来中国得到推广,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
【城市公园原则上要免费向居民开放】未来城市将会有更多绿色“留白”。未来要强化绿地服务居民日常活动的功能,使市民在居家附近能够见到绿地、亲近绿地。城市公园原则上要免费向居民开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