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的记忆

核心提示: 记得上世纪三年困难时期,自然灾害让收成不好,别说是大米饭了,连顿好杂面也吃不上。村上人都到村前的沙塘中挖观音土吃。

2

记得上世纪三年困难时期,自然灾害让收成不好,别说是大米饭了,连顿好杂面也吃不上。村上人都到村前的沙塘中挖观音土吃。那年的一个除夕夜,我从丹阳县中上学放寒假回家过年。这年的除夕夜,村上冷冷清清,仅听到几声稀稀拉拉的爆竹声。家里没有什么好吃的,我就到奶奶家去探望,看看有什么好吃的。

奶奶见我很高兴,先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给我。我高兴极了,连忙接过来,一看,原来这碗饺子仅有3只,其余全是汤水。这时,我也全然不顾,一下子就将这3只饺子吃完了。奶奶又拿出一块饼子塞到我手里,微笑着说:吃块饼子,算是新年开个好头吧。”我一看有饼子吃,感到喜出望外,连忙将饼子咬了一口,直觉得又苦、又粘,真是说不出的滋味。我问奶奶这是什么饼,奶奶说这是塘中挖沟泥下面一层的观音土做成的观音饼。除夕年夜饭的观音饼使我终生难忘,至今仍然留在记忆中。

时代的变化无疑是迅速的。人们寄托在年夜饭里关于“来年更好”的期盼,已渐渐变成了现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上好多人家终于能在年夜饭里见到荤菜了。记得那年头,生产队按照“人六劳四”分配。就是从中拿出60%来按人口分,另外40%按劳力即所获工分分配。家家生活开始好转。

进入70年代,村上村民们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过年时,生产队集体养的猪杀了2头过年,每个劳力可以分到半斤肉。至此,家中的年夜饭上,有了猪肉荤菜。从大米饭都吃不上,到能吃上猪肉,日子觉得越来越有盼头了。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村上家家户户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当年虽然食物种类还并不太多,但人们渐渐享受到了“想吃多少碗饭就可以添多少碗”的痛快。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村上的年夜饭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鸡鸭鱼肉成了重头戏,不少人家还去市场上购买一些平时舍不得买的烧鸡、腌鱼、烧鸭等。笔者记忆中,这一时期,和年夜饭一同变化的是,城市面貌、住房、道路等。家乡的年夜饭越来越丰富了。村上的土灶已慢慢减少,揭开大锅腾起的雾气这些景象已逐年从人们视野里消失了。

如今,吃年夜饭的方式不外乎两种:省心的人家会选择到饭店吃,而注重传统的人家更倾向于在家吃。尽管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各种美味佳肴早已不是春节的专属品,但年夜饭所包含的“阖家团圆”的意义始终没有变过。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