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简介】今年元月,他迎来了111岁(虚岁)寿诞。他经历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新中国四个时代,一生见证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见识、学识非一般人所能比,有“百科全书”之称。他是银行家、著名经济学家,后又成了语言学家、文化史专家。
他发明了汉语拼音,解决了我们识字读字的烦恼。他还是作家沈从文的连襟、才女张允和的丈夫。
他就是周有光,丹阳紧邻常州人士,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100岁提出“终身教育,百岁自学”,出版了《百岁新稿》;104岁出《朝闻道集》;105岁出《拾贝集》;108岁出《周有光文集》;110岁时又有《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问世。他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百岁之道:豁达坚强眼光高远
这位出生于清末的百岁老人,历经世纪沧桑,近些年反复提倡要有世界观,扩大世界观,强调不能以中国的眼光看世界,而要“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2015年,周有光经历了胃部大出血、胰腺和肺部感染,几次收到病危通知书。但6月以后,他开始慢慢恢复过来。医生都说,这是一个奇迹。
“我的身体状况还是好的,只是年纪大了一些。年纪老了,但思想不老。”周有光如是说。他思考着国家、世界和人类的未来。在电视新闻上得知巴黎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他让保姆喊相熟的编辑来家里交流看法。晚上精神好的时候,他也会看一点电视剧,比如《大秧歌》、芈月传》。
对于自己的高寿,周有光曾在自己的著述中写道,我以前说过‘上帝把我忘记了’,把我遗忘在世上了。感谢上帝,让我在这个年纪还有一个清晰的头脑和思考能力。虽然我对个人生与死早已淡薄,但我所记忆的历史还在前行。”就在几日前,周老曾对前来北京看望他的老家常州市领导幽默地说:一百一十一岁等于一岁,一事无成,很可惜的一百一十一岁。实在没有多少话讲,要少讲空话。”1988年12月31日,82岁的周有光退休,但仍继续工作。三年后,他正式离开工作岗位。85岁后的周有光潜心思考和研究文化学、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宏大问题,并撰写了大量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文章和读书札记。兼有理性、严谨和人本主义关怀的思考,让此前一直作为专业知识分子的周有光在公共思想领域很快引起了读者的瞩目,世界公民”的自我定位,对世界主义的弘扬,使他的思想,卓尔不群,备受学界推崇。
寿过期颐之后,他仍保持强烈的文化意识和探索精神,笔耕不辍,思考不断,这也让他在晚年声名日隆,受到越来越多的文化界人士的推崇。
百岁之道:能吃苦想得开
周有光与张允和本育有一子一女,但在抗战避居后方期间,6岁的女儿因盲肠炎于重庆去世。
儿子被流弹袭中,所幸活了下来,于2015年1月,八十多岁病逝。
1969年冬天他下放宁夏五七干校,劳动了两年零四个月,直到林彪死后才回京。裤子穿破了,自己用橡皮胶布贴上,回京后家人看了哈哈大笑。有次开会被聂绀弩看到,赠诗曰:人讥后补无完裤,此示先生少俗情。”这像是他性格的写照,能享乐,能吃苦,而不论在哪种状态中,他都没有停止思考。下放五七干校时不准带书,他带了一本《新华字典》,空闲时作字形分析,回到北京后编成了《汉语声旁读音便查》。生计固然艰苦,他却也能发现益处:高强度劳动令他百治不愈的失眠症痊愈了,再也不需要吃安眠药。
以他的豁达智慧,唯独一度想不开的,便是妻子张允和的去世。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我一时透不过气来。我在纸上写: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那是唐朝诗人元稹的诗,现在真的都来了。
百岁之道:少吃补品生活规律
过去的这一年,周老的饮食主要是营养液和鸡蛋羹,不复往日大啖烤鸭和葱油海参的“豪气”,人清瘦不少。周老的精神时好时坏,两个保姆日夜守护着他,身体状况已无法坚持看书做学问,但老人依然会看新闻。
周老有“三不”原则:一不立遗嘱,二不过生日,三不过年节。
日常生活越来越简单,生活需要也越来越少。
他在自己撰写的书中透露长寿秘诀:张允和在世时,我们上午下午都喝茶,有时喝清茶,有时喝英国红茶,有时喝咖啡。我们的理论是,夫妇生活不仅要有爱,还要有敬。古代夫妇“举案齐眉”,我们今天没有案了,就“举杯齐眉”。喝咖啡时大家举杯,这个小动作很有用处,增加家庭生活的趣味,增加家庭生活的稳定。这是古代传下来的,很有道理,朋友来了,我们也宣传这个道理。
我们很少吃补品,人家送来的补品,我也不吃。从前在银行里,很多人请客,不能拼命吃,山珍海味会吃坏人。我想健康最重要的就是生活要有规律,同时胸襟开朗。健康有物质方面,有精神方面。物质方面我们要求不高。不要生气,都是小事情,吃亏就吃亏。
他对运动也有自己的看法:一个人如果只知道锻炼肌肉,不锻炼头脑,那又有多大用?(本报综合整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