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17日,一则《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该文称,泰兴济川中学一名36岁的女教师在监考中死去,等到交卷结束,才被人发现。对于这样的突发性疾病,如果抢救及时,年轻的老师的生命本来是可以挽回的。
这两天天气暴冷,猝死人数亦有所增加。据台湾报道,气温骤降,合计有6名有心血管病史的民众死亡,检警初步分析均与天冷有关。
急救专家称,市民急救知识普及率仅为1%~2%,心肺复苏急救是每位市民都应该掌握的急救技能。
冬季猝死率比夏季高出20%
冬季是一年中猝死发生率最高的季节,比夏季要高出20%。
临床上猝死原因很复杂,但气温低和过度劳累是两大主因。冬季气温低,人体在低温状态下,外围血管会收缩,血压上升,心脏负荷增加,大大增加了脑出血和心肌梗死发作的风险。同时,天冷时,人们活动量大幅减少,当突然增加活动量时,心脏负荷将大大增加,全身血液心血管循环系统超过负荷,就容易猝死。
除了冠心病等疾病,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都是导致猝死的危险因素。经常熬夜使人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调;长期吃饭、作息不规律容易导致心律不齐;精神过度紧张,心脏等功能会受到影响。这类人群一旦剧烈运动或过度紧张,血液循环差,心脏功能跟不上就可能导致猝死。
市民急救知识普及率仅1%~2%
“发生猝死等意外事件,人们更多的时候只是等着120急救车,急救车很难在几分钟内赶到,如果120到达之前就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会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急救专家解释说,心肺复苏要抓住“黄金4分钟”,就是说,如果在4分钟以内对病人进行了心肺复苏,抢救的成功率在60%~70%,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增加一分钟,抢救的成功率就会下降10%~15%,超过10分钟以后,抢救的成功率几乎为零。因此,当场实施心肺复苏,并且立刻拨打120电话,是挽回生命至关重要的手段。
国外急救知识普及率较高,接受普及的人群达到60%~70%,而国内仅能达到1%~2%。每位市民都应该掌握心肺复苏的急救能力,一旦有需要,就会帮助到其他人。
心肺复苏的方法
1.先要判断患者意识。
大声地呼叫他,或者摇摇他,看是否有反应。凑近他的鼻子、嘴边,感受是否有呼吸。摸摸他的颈动脉,看是否有搏动,切忌不可同时触摸两侧颈动脉,容易发生危险。
2.开放气道。
将患者置于平躺的仰卧位,昏迷的人常常会因舌后坠而造成起到气道堵塞,这时施救人员要跪在患者身体的一侧,一手按住其额头向下压,另一手托起其下巴向上抬,标准是下颌与耳垂的连线垂直于地平线,这样就说明气道已经被打开。
3.人工呼吸。
如患者无呼吸,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两次,然后摸颈动脉,如果能感觉到搏动,那么仅作人工呼吸即可。
方法:最好能找一块干净的纱布或手巾,盖在患者的口部,防止细菌感染。施救者一手捏住患者鼻子,大口吸气,屏住,迅速俯身,用嘴包住患者的嘴,快速将气体吹入。与此同时,施救者的眼睛需观察患者的胸廓是否因气体的灌入而扩张,气吹完后,松开捏着鼻子的手,让气体呼出,这样就是完成了一次呼吸过程。每分钟平均完成12次人工呼吸。
4.胸外心脏按压。
如果患者一开始就已经没有脉搏,或者人工呼吸进行一分钟后还是没有触及,则需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方法:施救者先要找到按压的部位。沿着最下缘的两侧肋骨从下往身体中间摸到交接点,叫剑突,以剑突为点向上在胸骨上定出两横指的位置,也就是胸骨的中下三分之一交界线处,这里就是实施点。施救者以一手叠放于另一手手背,十指交叉,将掌根部置于刚才找到的位置,依靠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压,胸骨的下陷距离约为4~5厘米(如图),双手臂必须伸直,不能弯曲,压下后迅速抬起,频率控制在每分钟80~100次。
注意事项:必须控制力道,不可太过用劲,因为力道太大容易引起肋骨骨折,从而造成肋骨刺破心肺肝脾等重要脏器。老人的骨质本身就脆,更要加倍注意。
5.单人施救和双人施救的比例。
单人施救时,每做15次人工呼吸,就做两次胸外心脏按压;双人施救,则是每做10次人工呼吸,就做两次胸外心脏按压。
6.停止心肺复苏的指证。
在施救的同时也要时刻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触摸患者的手足,若温度有所回升,则进一步触摸颈动脉,发现有搏动即可停止心肺复苏,尽快把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本报综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