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五年发布一次的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对外公布。报告显示,我国国民体质总体有所上升,特别是各年龄段人群的身高均有不同程度增长,让人振奋不已。不过,报告也反映出不少新问题,胖人又多了、男人有点虚等尤其值得关注和警惕。
尽管国民体质整体有所提升,但暴露出的几大问题都需要警醒。
男性体质略有波动 男性在国民体质达标率和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上,均有所下滑。相比女性稳步提升的身体素质,男性似乎“拖了后腿”。但这并不表明男性体质就不如女性。不同性别的体质标准有所不同,男性达标率仅下降了0.01%,在正常波动范围内,不必过分解读。
胳膊不如腿健壮 40岁以下人群的爆发力有所提高,但握力、背力呈下降趋势,特别是成年男性下降明显,握力下降约1千克,背力的降幅超过3千克。
体重比个头增得快 本次监测中,各年龄组的身高、体重、胸围、皮褶厚度等形态指标都比2010年有所增长,但体重和皮褶厚度的增幅大于身高,意味着超重和肥胖人数在上升。
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 报告显示,我国中学生的身体状况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近视检出率和肥胖率都在持续上升。
区域差异明显 调查发现,上海的国民体质达标率全国最高,为97.1%,西藏的国民体质达标率为76.4%,这体现出各地国民体质上的巨大差异。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后,人们自然会对健康有所追求,但经济条件并非决定一个地区体质状况的主要因素。
体育消费单一 数据显示,20岁以上人群中,近四成人有过体育消费,人均926元。但消费结构却很单一,大部分人把钱花在购买运动服装上,人数比例超过93%。
生活方式拖了后腿 国民体质的诸多问题主要由下面几个原因造成。体力劳动越来越少,运动需求比较“低级”,压力浇灭运动热情,乡村成了肥胖“新灾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