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作为四时养生的一项原则,最早见于《内经》。《黄帝内经太素》认为“万物俱浮,即春夏养阳也,与万物俱沉,即秋冬养阴也”。春夏阳气生发,故万物宜升宜浮,应顺而养阳,反之秋冬宜沉宜降以养阴。《素问直解》使少阳(春)之气生,太阳(夏)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秋)之气收,少阴(冬)之气藏。”
在炎热的环境下,机体代谢亢进,体表血管扩张,出汗以散热;寒冷时则代谢转缓,体表血管收缩,极少出汗,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近年来科研报道表明,中药中的寒凉药大多具有中枢抑制作用,能减缓循环、呼吸等代谢活动。相反,温热药能促进代谢兴奋中枢。因此,用寒凉以消暑,用温热以御寒是合乎生理活动需要的,也是中医“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调治原则的体现。
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夏月伏阴,冬月伏阳”等理论指导临床,便形成了中医“冬病夏治”及“夏病冬治”的调理方法。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泄泻等病属阳虚不足者,每至秋冬阳气肃索之时病势转重,必待春暖阳气来复才逐渐缓解。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在夏季病情缓解时.纠其阴阳之偏,温益其阳,则冬季病情可减轻或不发,这就是春夏的“养生”、养长”以供奉“秋收”、“冬藏”之用的道理。
“冬病夏治”与“夏病冬治”,与其说是治病,不如说是预防更为确切。关键在于把握时机和调阴阳,使阴平阳秘,自然可以有病祛病,无病延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