珥陵公社在七十年代时,镇上就办起了社办企业、队办企业,这在乡镇级算是起步最早的。如最先办起的珥陵建筑站、积庆窑厂、珥东缫丝厂、珥西并线厂等,顿时,珥陵乡镇企业名声鹊起,轰动了丹阳的农村大地。社员做梦也想不到农民能当工人,于是每个公社社员都在做进厂梦。
那年代进厂不是现在进厂。人才市场招工,乡镇企业、劳动所招工,满大街贴满广告,广而告之,什么工种、什么工资待遇,广告上写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一年干下来认为工种不对胃口,还可跳槽,自由选择。那时想如愿进厂谈何容易?进厂要等名额分配,由公社下达指标到生产大队,再由大队研究落实到生产队。进什么厂、需要多少男女劳力,掌控权都在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
分配进厂名额,名义上是民主分配,实际上是“暗箱操作”,层层打折扣,领导手里都留充足的名额作为机动数。如公社分配大队一批50名,大队领导会留几个机动,召开队长会时,明的扣下几名,队长也会瞒着社员留1~2名机动,真正分到社员头上就寥寥无几。
后来,乡镇工业发展,坐落在珥东珥西镇中村,一时又刮起了姑娘出嫁风,都要往镇上街里跑。姑娘们想进厂想疯了,急着往街上嫁,目的就想进厂,找个好老公,有份好工作。想进厂比找老公更重要,谈恋爱时第一条件是进厂,什么门当户对,品德都是次要。当年镇上流传这样一句话“珥东珥西哪怕再穷的光棍都能寻到老婆”,连傻公呆子也能娶到人。还有的人家儿子大了找不到对象,就请媒人四处做介绍,在人家姑娘面前父母面前许愿承诺,只要肯嫁给我儿保你进厂”,以“进厂”为由“骗”结婚。
那年代政府抓生产队劳动力相当紧,不请假你休想离队,更不准外流,对进厂人更严。直到八十年代还是名额分配,连瓦匠都不准外出了。那时对在队工作的人,只要户口在队,都必须交公积金给生产队,有的交了公积金还可靠同等劳力的工分。在厂的工人一律是三七开,三成归己,七成给队靠工分,后来厂里又实行三成归己,七成到年终结算归己。
进了厂工作的人,利用假日休息都回到生产队抢工分,做个一天二天的,连学生、老师都是这样。那年代工分是个命,没有工分就没有吃。尽管工价不高,但整个大环境工分为主导,一个工一斤至两斤的工分粮,所以社员生病都不肯休息。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变革,思想进步,想想那时的进厂梦,真是心潮起伏难以忘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