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民对跪”领导陪淋”其实是信任流失

核心提示: 上周末,有两则新闻引发热议:一是邯郸街头的“警民对跪”:8月28日,当地交警发现一司机涉嫌酒驾,司机母亲跪地为儿求情,为避免围观群众误解,两交警也跟着跪下解释。另一桩是郑州八中校园的“领导陪淋”

上周末,有两则新闻引发热议:一是邯郸街头的“警民对跪”:8月28日,当地交警发现一司机涉嫌酒驾,司机母亲跪地为儿求情,为避免围观群众误解,两交警也跟着跪下解释。另一桩是郑州八中校园的“领导陪淋”:8月29日,郑州市八中会操表演时突降大雨,学生冒雨完成了表演,主席台上的领导也坚持不打伞看完表演。

两组图片放到网上,都成了热点,网友态度大多“赞”多于“弹”。相比“警民对跪”中,一部分网友对执法者尊严是否受损、交警行为是否失当的质疑,网友对“领导陪淋”则几乎是一边倒的点赞与叫好。

网络负面情绪常常因一张图片、一个细节或一句话而点燃,进而引发批评的声浪,招致舆论汹汹的道德清算。“对跪式执法”与“陪淋式检阅”的出现,打破了往常网络热点的刻板印象,让惯常的舆论审判逻辑失灵,对比之下,便显现出了“人性”、“温情”的一面,自然为人们所叫好。

但是,除了叫好,除了看到“温情”,人们还应看到交警下跪的无奈、领导台上淋雨的尴尬。

交警为何下跪,新闻中已点明,是为了“避免围观群众误解”。有人为下跪执法点赞,说是人性化执法方式。依笔者看不然。再人性化,没有下跪的道理,法律的严肃性何在?谁示弱谁有理,一遇事,先抢占道义和公众情绪的制高点,这叫舆论审判,恰恰是违背法治精神的。

那么,怎么不让这种闹剧再重演呢?要靠制度建设,保证执法的尊严,防止舆论的误解。制度站起来,执法者就不用跪下去。及时公开信息是打消质疑的最好办法。一名在基层工作的交警说,他执勤时就不怕被误解。为什么呢?执勤时全程配备执法记录仪,而且必须当天就将视频上传到服务器,交警队有舆情办,会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打消群众疑虑。

制定严格的出警流程和处置程序,对执法者既是规范也是保护。基层警察执勤时什么情况都可能遇到,遵循严格的执法流程,减少一些“脑洞大开”的随意执法,将偶然性风险降到最低。

当然,要想让执法回归正常,也离不开健康的舆论环境。“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有些人的麦克风是歪的。故意掐头去尾、有意歪曲、强化对立,来博取眼球。传播又有“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效应,一盆脏水泼出去,群情汹汹,哪怕扭曲了事实,警察也百口难辩。即使发布了更正的信息,也因为缺乏“奇观性”,影响有限。

这种压力,让警察怎么不怕?对于这些歪拿麦克风的人,应该依法严肃查处,不能让其肆意造谣,撕裂社会,渲染仇恨;咱们大家对于一些网络“奇观”,也要多留个心眼,别听风就是雨,别让义愤建立在虚假事实的基础上,让人家给忽悠了。

至于领导为何陪淋,虽无新闻事实可窥探,但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也是出于忌惮,因为之前有太多的事例,把“领导打伞照”塑造成了一个引人负面联想的敏感词。

如果从这个层面来看,这两起引人点赞的事件,更多的是一种求理解的示弱,是网络绑架的结果,道德胁迫的尴尬。在观者如堵,人人随时可能举起手机的情景面前,交警只有跪下,领导也只有陪淋才能避免瓜田李下,才能远离舆论的危墙。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交警也好,领导也罢,他们谨小慎微,爱惜羽毛,都无可指责。而真正要反思的可能是这种信任缺失、沟通缺位的官民体制,以及焦躁疑惧、狭隘偏激的社会心态本身。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