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7月上旬,陈毅在延陵附近约见管文蔚,对丹阳抗日自卫总团的队伍素质、战斗表现给予肯定。说句实在的,管文蔚这支队伍以及丹北的独特地理位置,对于初来乍到的新四军肩负立足苏南、开辟苏北的战略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1938年4月,据新四军秘书处统计,一、二支队兵员为2366、1270人。如今管文蔚将队伍交给共产党领导,新四军无异于如虎添翼。陈毅便向管文蔚郑重地下达了巩固丹北、发展江北的战略任务。
陈毅和管文蔚在丹北(左管文蔚、中坐为陈毅)
经过新四军的领导和强化训练,这支武装很快成长为主力部队,1939年10月,挺进纵队在扬中八字桥镇与叶飞领导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指挥部所属部队会师合编,正式番号为新四军挺进纵队(旅级建制),管文蔚任司令员,副司令员兼政委叶飞。挺进纵队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打击日伪军、除奸剿匪、保境安民发挥了重要作用,丹北根据地的建立,为新四军东进、北上、南下开辟了战略通道。
新四军还对丹阳的其他抗日队伍进行了训练、组建和改编。
1938年初,导墅区小华村姜苏荣组成地方游击队,约有四五百人枪。1938年夏,接受新四军第一支队领导,改编为丹阳县东南区游击队,姜苏荣任司令,姜小龙副之。是年冬,新四军组织该部赴溧阳竹箦桥整训,并派遣军政人员加强管理。
返回丹阳后,姜苏荣遭到国民党顽固派暗算,姜小龙接任。
1939年夏,国民党江南行署第一行政区保安副司令印作民勾结丹阳县政府,将该部收编为保安大队,委任姜小龙代理大队长。姜小龙拒不就职,后牺牲。其部被改编为国民党政府的县常备中队与保安中队。我军派遣人员被迫返回,东南游击队部分人员离队参加新四军。
1938年,延陵镇维持会组织起30余人自卫队。7月,一支队根据自卫队的要求进行改造。8月,在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协助下,改建为延陵常备队。后扩建为丹阳二区常备大队。
陈毅在延陵在丹阳独立支队领会上讲话
1939年4月,丹南县成立后,常备大队改编为新四军丹阳独立支队(团建制),总人数550人。
翌年6月,独立支队北渡长江,
改编为新六团三营,并入新四军挺进纵队。
陈毅与挺进纵队领导干部合影:左起梅嘉生、郭猛、龙树林、陈毅、管文蔚、韦永义、张震东
新四军挺进纵队成立大会现场
其他还有抗战初期的镇丹边区国民抗敌自卫总团、丹北独立大队、山南县常备队、山北县常备大队、茅东县警卫团、丹阳县独立团,抗战中后期的新四军六师十六旅四十七团(新四军三团九连和诸葛慎、薛斌所领导的地方武装及丹阳县警卫营合编)、五十一团(路北特委武装)等等。
在抗日战争期间,这些队伍先后被充实到我军主力部队,发展沿革为:挺进纵队→新四军一师一旅→三野一纵→二十集团军;挺纵三团→新四军苏皖支队→一师三旅→二十三集团军;新四军十六旅五十一团、四十七团→华野六纵→二十四军;丹北独立大队→二十九军二五九团→守备四十六团(现驻平潭);……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看:解放后,我军建制最全的时期有70个军,其中,从坚持八年抗战的新四军部队中发展而来的有8个军,在这8个军的初创阶段中,与丹阳的子弟兵兵源有关的部队有4个,占了其中的一半,丹阳人民对人民军队建设所作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从苏南地区乃至全国来看,这样的范例十分少见。原南空政委郑竹波曾告诉我:当年丹阳抗战,输送子弟兵六千。
原江苏省副省长、分管民政工作的韦永义当年深情的说过,在全省的烈士中,丹阳是最多的啊!
这真是:抗日将士出丹阳,争先恐后赴疆场;一腔热血诉衷肠,精忠报国美名扬!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