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公益歌曲《从头再来》,告诉了人们只要“心在梦就在”、人生成败起伏是正常的,就算以往所有的荣誉都没了,所有的成果都没了,只剩下了自已,但至少自已还在,自已的心还在,自已的梦还在,回头再看成败人生豪迈,一切也只不过从头再来一遍。”云阳街道太阳城社区二楼会议室的一角,整齐划一地摆放着扬琴、提琴、笙、贝斯、锡胡、越胡等各类乐器、服装、道具、音响设备,资产价值近10万左右,只要有活动,团长一召集,40多名团员,一个不缺,各就各位。他们或青春年少,或两鬓斑白,相同的除了梦想还有快乐。
这里是丹阳市云阳艺术团。担任小学校长20多年的郦连明,在退休后毅然踏进“文艺团”队伍,蹲团”三年后,担任了丹阳市云阳艺术团团长,带领40多人传承群众文化,精彩演绎了人生的《从头再来》。
从小学校长到文艺团长
7月28日上午,云阳街道太阳城社区门前,道路两侧郁郁葱葱,那婆娑的树叶间有金色的汁液在流淌。走进太阳城社区二楼会议室,顶角左侧有一扇门,走了进去,里面全是云阳艺术团的各类家当,这间不足15平方米的三角形房子显得有点拥挤,但一看到这些乐器、道具、音响设备,每个进来的人,都会轻松快乐起来。
这里就是2008年开始创办的云阳艺术团活动所在地。
62岁的郦连明拿着一块毛巾,将这些宝贝家当上的灰尘轻轻地抹擦着。朴实的着装,宽实的脸宠,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熟悉他的人都称他“老郦”。
2009年,在镇江市丹徒区荣炳中心小学、宝堰镇实验小学从教31年、连续担任25年校长的老郦退居二线,一家人迁居丹阳市。工作时几乎尽是与老师、学生打交道,老郦感到了生活单调的同时,也颇有压力。“一步一步踏实往前走,就像小马过河一样。”卸任之后,他下定决心,找个感兴趣的事儿做。“那时候只想吹拉弹唱,体验文艺生活是什么滋味儿。”老郦对文艺生活的向往,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在他的记忆中,八、九岁时,他就用毛竹筒、木棍、塑料纸模仿着做了一把“二胡”,一拉,发出难听的声音,但他感觉自得其乐。1980年,他考入丹阳师范,终于有机会学会了拉二胡。
因为对文艺生活的酷爱,在丹阳师范的三年时间里,写画吹弹唱跳,他样样都干;只要有文艺活动,他踊跃报名,积极参加,那时候,我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对文艺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一年下来,赔了上千块钱
“发挥余热”常用来形容退休老人,他们在退休之后依然心系社会,活跃于各类社会公益事业中。老人们的余热,既温暖了需要他们的人,也照亮了自已。
老郦退居二线后,心里不免有点茫然,心想:人生还有这么一段历程,去做些什么呢?一个秋后的下午,老郦逛街时遇到了一位昔日朋友,朋友劝他,你年少时的文艺劲头哪去了?不妨去云阳艺术团看看去!”“嘿,好主意!”就这样,老郦走进了云阳艺术团,一走进去,老郦拿起一把二胡,有模有样地拉了起来,动听的曲调,节律的音符,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团员。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滚瓜烂熟了。时间一久,老郦与文艺团的人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那时,他常常随同文艺团参加一些演出活动,以一个拉二胡的角色常常出现在舞台背后。
面对演出,有20多年校长经历的老郦不犯怵也不紧张,但是演出现场不同于学校讲课,舞台大都是临时搭建的,有时在寒风中冷得打战,有时在蚊虫叮咬中煎熬,每次演出回家,都是深更半夜,万簌俱寂。
由于很多演出是公益型,没有收入不算,还免不了垫付交通运输费用。再则,还有临时道具购买、少数赶路演员的晚餐点心,部分乐队老师喜爱一口香烟,这些老郦都会自掏腰包。“一年下来,赔了一两千元呢。”对此,老郦把在剧组里拍的照片给家里人看,边说边乐和。“不在乎赔了这点钱,开心快乐就好!”
扭转局面,靠的是方法
老郦开始逐步熟悉这里的规则。文艺团的工作,要建基地、抓队伍、订制度、创精品、抓特色、搞服务等工作。但当时,云阳艺术团创建时间短,加上诸多原因,工作和活动,一直没有步入良循环状态。
别看艺术团的规模不算大,还都是由一些退休后赋闲在家的老年人组成,但歌舞、快板、戏曲、小品等很多艺术形式却是样样拿得出手。近年来,艺术团常常到农村、企业、社区、学校、部队、养护院等地义务演出,现在早已是丹阳众人皆知的明星艺术团。
“有好几次,原定出场的表演队伍在演出前出现了意外。”从2009年到2011年的几年时间里,老郦常常遇到了这些急煞人的场景,有团员突然生病的、有团员回家抱孙子的、有团员到外地“投奔”儿女的,每遇到这种情况,可急坏了演出的主办方。
有时,可以找个团员代替一下角色;有时,到另外的文艺团搬救兵。由于种种原因,一场演出的时间有时不得不推迟。
这个头疼的问题,是个原因。
但更重要的原因,文艺团内部人员之间有矛盾。比如:年头没计划、年尾没总结、制度嘴巴讲、财务不公开、分工不明确、管理很松懈……“这不乱才怪?”老郦吃了一惊,作为做过20多年校长的老郦,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他当时不兼文艺团的一官半职,只好团结团员,左右劝说,时间一长,大家都愿意听他的。2012年5月,上级要求云阳艺术团要去句容茅山参演,但很多团员以各种借口开溜,。情急之下,老郦勇敢站了出来,备好车辆、音响设备等,团员们看在老郦的份上,一骨碌儿跑来了。
让人折服,要有几下子
2012年10月,老郦担任了云阳文艺团团长。
一上任,郦团长的就职演讲辞是“多了一个烧水的,添了一个扫地的……”他以极低调的姿态开场,有着校长工作经验的他,紧接着从制度入手,从管理着眼,工作做到有计划总结,财务做到公开透明,活动布置有秩有序。
时间一长,在团员们的眼中,郦团长是个“铁汉子”:做事情利索,有魄力,能服众。对此,郦团长表示:光靠我一个人是无法支撑下去的,艺术团离不开大家的支持陪伴。”文艺团的生活,相对很自由。
但老郦却和年轻人一样过着准时上下班的生活,碰到演出、团体活动他还得加班加点,团里的文件、演出方案都是老郦亲力亲为。
老郦是个能写的人,不仅擅长写钢笔字、毛笔字,还曾写过剧本。1975年,他写的《追阿爹》锡剧,被原丹阳县文化局颁发三等奖。近几年,云阳文艺团的稿件,老郦几番修改每次都得重新书写,自己家里配备了打印机打印稿件,费用都由他自掏腰包。这些,团员们都看在眼里。
“我们经费少,郦团长舍不得用团里的费用买演出服、道具之外的东西,每次他都会从家里带东西来,他真是个好团长。”提起郦团长,文艺团团员邹小妹赞不绝口。
在郦团长的办公室里,桌上放着的信纸、书本、茶叶都是郦团长自己掏腰包购买的。“一年我们只有几千元的演出经费,根本就不够用,所以能省就省点。”就这样,近年来,云阳文艺团多次赴老年公寓等地进行义演。他们还曾多次前往乡村,将演出带给更多的群众。
“但这样节约,也不是长期维持之计,更重要的,是靠实力!”近几年来,云阳艺术团屡次获奖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厚的奖金。去年10月,丹阳市文化馆组织的小戏比赛,获得第一名,奖金6000元;去年12月,丹阳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小戏比赛,获得第一名,奖金12000元,去年12月,镇江市举行的戏曲大赛,云阳艺术团的演员踊跃参加,几个团员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2014年被丹阳市文广新局评为优秀团队……
带领40多名艺人传承群众文化
通过郦团长的努力,2014年7月,云阳艺术团成功挂靠丹阳市文广新局,属于丹阳市文广新局下面的一个团队。
云阳艺术团是由广大文艺爱好者自愿组成的公益群众文艺团体,为响应丹阳建设“文化之城”的要求,本团坚持“活跃身心,传承文化,服务社会,展示才艺”的宗旨。积极按照丹阳文广新局《丹阳市业余文艺团队管理暂行办法》的精神开展活动,积极配合云阳街道办事处送戏下乡,充分发挥和调动团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力争将本艺术团创办成五星级业余文艺团队。目前,发展至今已有8个年头,现拥有43名团员,每年为群众义务演出10多场次。
“创办艺术团的目的是为广大文艺爱好者尤其是被那段特殊年代耽误的人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我希望艺术团在形式上是业余的,在艺术上是专业的。”老郦介绍,艺术团的表演之所以具有准专业水平,是与平时的管理、训练分不开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云阳艺术团舞蹈队的演员平均年龄50多岁,平时像压腿、劈叉、大跳这些基本功训练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在演出舞台上,经过化妆的老演员能做出同专业舞蹈演员一样的高难动作。云阳艺术团在老郦的筹划下,经常“请进来,走出去”,既有戏剧名家的指导,也有兄弟戏剧团队的联谊交流,另还邀请票友观摩,暑往寒来,硬是将一个业余文艺团队搞的风生水起,热热闹闹。
“文化需要传承,我们应当把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精神,发扬光大。”老郦动情地说,带领着一班兄弟姐们说学逗唱,热热闹闹,是一件人生豪迈的事情,他说,“每当《从头再来》的歌曲唱响,团员们双眼饱含热泪,此情此景,终生难忘。”(佘记其 周锁泉 文/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