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证时代


  建国初期,我们国家正处于百业待兴的时候。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以及足够的物资,居民的生活也需要各种必需品,但是,国家的财政资金不足,市场上的物资严重短缺,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在这特殊年代,我们国家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行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计划经济这一方针。因此,全国进入了票证时代。
  当时每人每天供应粮食不足一市斤,农民在生产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每人每年的基本口粮按计划稻麦两季由生产队提供三百六十市斤粮食。在政府部门的一般工作人员,每月也只能由国家粮库供应二十几市斤大米,一些参加繁重体力劳动的工作人员,每月也只能享受三十斤大米。
  这样每人每天也吃不上一市斤粮食,对于一些身强力壮的青年人,基本都处于半饥饿状态。不过在农村,农民在生产队参加劳动也可额外享受一定数量的工分粮作为额外补贴。这样看来,忍受饥饿的群体中,剩下的就是年老体弱的老人和小孩子,因为他们挣不到钱也没有补贴,只能忍受饥饿的煎熬。对于另一些能挣到“大钱”的人,他们还可以用金钱在黑市场上购买一些黑市粮回家。
  票证时代,除了粮食,其他物资也都得持票证购买,像穿衣要用布票,烧菜用油要用油票。
  有些物品凭购买证在供销社购买,像点灯用的煤油、烧菜用的盐、酱油、火柴等。没有票证,生活就寸步难行。由于这些票证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所以家家户户都会将这些票证像珍品一样收藏着,生怕遗失或被盗。这些所使用的票证,它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的流通区域不同而受到限制。票证分为全国通用和地区通用。如果在异地工作或外出办事,就会受到票面的限制而不能随意用餐或购买所需物品。若想购买方便,就得去兑换成相应的票证,才能方便使用。
  计划经济时代已离我们远去。市场经济后,市场上各种物资丰富,市场非常繁荣,各种物资应有尽有,人们再也不用拿着各种票证去购买生活用品了。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