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收集民国后期至解放初的印花税品。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在扬中地图上寻得三茅镇有条文化路,憧憬那儿有文化气息,于是第一次搭乘班车前去“淘宝”,但走遍大街小巷却没有打听到一家旧书店,只得扫兴而归。
本世纪初,我在一家私企打工做维修,因其产品在扬中销量不断增大,随之而来的售后服务工作量也很大,我去扬中的机会便渐渐多了起来。工作之余,我也不失时机打听有关扬中古旧纸品的情况,终于在八桥镇淘到一批解放前后的农业税票、官契等,其中,最满意的一件藏品是“武丹镇扬四县抗委会慰劳捐通知单”如图)。
这张老票证宽6.3cm,高17.5cm,框式,木刻黑色油墨道林纸印刷,蓝色木戳加盖和黑墨毛笔填写,框内抬头横向双行,内容纵向排列:查扬中第三区积善乡镇第三保第甲业户黄万高原有田亩分厘应缴民国二十九年月慰劳捐国币元九角九分厘仰即遵限投本会清缴不得短欠所有慰劳捐征收章程待另附特此通知中华民国二十九年月日发给发单人。”框外上盖流水号:Vo/:XT7517。下方横排附言:“此联通知业户纳捐时业户须交来查核”。左侧骑缝处贴边有半个“扬”字,“江苏武丹镇扬四县”等阳文篆字清晰可辨。此单虽然有些蛀蚀,但仍看出此为右侧通知联。我由此推断:1.其左侧还应有收据联和存根;2.捐费按月依照丈册所载田亩计收;3.
此单由四县抗敌委员会印制,各县抗敌委员会或县抗日民主政府请领发放、收缴。可见其工作是十分严谨有序的。
《镇江市志》记载:民国二十八年,丹北中心县委领导武进、丹阳、镇江京沪线铁路以北地区的七个县(工)委,民国二十九年四月组建成立镇丹武扬四县抗敌委员会,领导路北各县及扬中县等地抗敌委员会(地方抗日民主政府),民国二十九年九月,丹北中心县委与澄西中心县委合并组成中共京沪线路北特委,民国三十年一月,镇丹武扬四县抗敌委员会撤销,成立镇澄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改为江南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丹阳县志》也记载:民国29年(1940年)4月,在访仙镇成立镇(江)丹(阳)武(进)扬(中)四县抗敌委员会。同时成立丹阳县抗敌委员会,行使县政府职能。民国29年(1940年)12月,建镇江县抗日民主政府。县政府设秘书和军事科。所辖丹阳地区建有丹八区。民国30年3月改名为山北县抗日民主政府。民国30年(1941年)1月,镇丹武扬四县抗敌委员会撤销后,建丹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所辖地区建有一、二、三、四4个区。当年3月,改名为山南县抗日民主政府。
《常州武进地区革命斗争大事记》记载:1940年4月“镇(江)丹(阳)武(进)扬(中)四县抗敌委员会”成立(简称“四抗会”),主任管寒涛,副主任王志明(后韦永义)。武进县抗敌委员会同时成立,主任由王志明兼任。1941年1月武进县抗敌委员会撤销,成立武进县抗日民主政府,管寒涛任县长。
《扬中县志》记载:民国二十九年一月,日寇侵占扬中,国民党扬中县政府解散,汉奸伪政权———扬中县地方自治委员会成立;二月,中共扬中县委建立,继而成立过渡性地方政权———扬中县抗敌委员会(李培根任主任委员),四月改称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李培根任县长,隶属镇丹武扬四县抗敌委员会,民国三十年一月隶属镇澄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综上所述,镇丹武扬四县抗敌委员会”成立于民国二十九年四月,撤销于民国三十年一月(也有二月之说),历时9个月左右,它是中共在丹北及扬中地区建立基层政权组织的一个临时性行政领导机构。
“镇丹武扬四县抗敌委员会”与“武丹镇扬四县抗敌委员会”是不是同一个政权机构呢?答案是肯定的。“镇丹武扬四县抗敌委员会”或“武丹镇扬四县抗敌委员会”是这一时期这一区域唯一不二的四县抗敌委员会。
“镇丹武扬四县抗敌委员会”是在革命胜利后,老同志回顾当年那个艰苦岁月时提及的,难免有些记忆上的模糊,并被各地党史研究和史志部门采用,但至今也没有见到这种名称的实物遗存。
而当年组建四县抗敌委员会是为建立在丹北中心县委领导下的京沪铁路以北武(进)丹(阳)镇(江)各地抗日基层组织的基础上加上新兴发展起来的扬中实行统一地方政权领导进行对敌斗争而成立的,因此,命名时也应自然延续为“武丹镇扬”,今天我们所见的“武丹镇扬四县抗委会慰劳捐通知单”均是以“武丹镇扬”所称,这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由于我收藏到了这件实物,我认为可以这样说,镇丹武扬四县抗敌委员会”的实际全称是“江苏武丹镇扬四县抗敌委员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