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守住悬崖!


    16岁的少年,却比常人高一头,穿风衣,戴猎帽,开口“混账”闭口“他妈的”,抽烟、喝酒、谈恋爱,腻烦透了学校里的一切,3次被学校开除,又因5门功课有4门不及格,学校再次开除。为了避免被父母发现,只得打算在放假日准时回家。
  回到家乡,只好住进旅馆。无事上街游荡,却莫名其妙地硬要捐出10元善款;稀里糊涂招妓,又不愿做无感情的性交易;有心上的姑娘,但女友却另有她人;约出女友看戏、溜冰,偏与假情假意的女友吵架而归;看电影、约老同学喝酒,将自己灌得酩酊大醉;害怕因肺炎而死,永远见不到妹妹,终于决定冒险回家以和妹妹作诀别……
    总之,一事无成。
  别误会,这个熊孩子不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问题少年,他不过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笔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个人物。二战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国内财富激增,中产阶级增多,社会异化现象严重。因为冷战,政府对内采用政治高压政策,国内矛盾激化,危机四伏,社会弥漫着强烈的功利主义气息,民众理想幻灭,出现信仰危机。有人把美国的这个时期称为“懦弱年代”。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前,美国文学总是将童年理想化,孩提时代永远是快乐而天真的。
  塞林格的作品,使“成长”染上了一些悲剧色彩。塞林格这部只有十几万字的小说问世后,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严厉批评此书者,有大声颂扬此书者。有家长要求学校禁止学生阅读此书,有图书馆一度将此书列为禁书,但在一段时间后,大多数中学和高校又将此书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课程《美国的社会结构和性质》还将此书定为必修读物。
  1980年12月8日晚10点49分,纽约达科塔大厦门前连续5声枪响,震惊了整个世界。一个叫马克·大卫·查普曼的青年枪杀了约翰·列侬,作案后凶手没有逃走,他站在原地翻看着一本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1981年3月30日,华盛顿希尔顿饭店侧门,一个叫约翰·欣克利的青年掏出手枪,瞄准正离开饭店的总统里根连开六枪。事后,警察在他的住所搜出了一本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据说,他们都是为了引起某一个女人的注意,且都认为这本小说里有许多答案……
    难道这真是一本教人邪恶的小说?小说里究竟还有什么?在这本充满迷惘的小说中,塞林格借主人公与他的妹妹对话描述了主人公的梦想“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原来问题少年也可能是善良少年!问题少年的问题未必在少年!无怪后来那么多的美国学校、图书馆将这本书列为了必读书。
  查普曼和欣克利虽然热爱这本小说,但却并非麦田里的守望人。守住悬崖!“悬崖”上是孩子们纯真的童年,“悬崖”下有世故的深渊,还有万劫不复的沦落。推荐《麦田里的守望者》,读懂叛逆期的少年,这何尝不是守望?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