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8日上午,吕城镇河南村委会议室欢声笑语、喜气洋洋。一群头发花白的老人,他们欢聚一堂,纪念他们青春年华时,成立的吕城公社河南大队业余文工团五十周年华诞。
1965年,广大农民告别三年困难时期,经过几年生产、生活的复苏,农民的物质生活有了逐步的改善,农村人民群众物质条件提高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需求。吕城公社的洪家、虎墅、严家、市桥、河南等大队相继成立了农民业余文工团。在吕城公社原有的十六个大队中,像雨后春笋般地成立了多个业余文工团。成绩最为明显的要数河南大队的业余文工团。
当年的河南大队业余文工团,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多部小品、短剧、舞蹈等。如反映农村生活家庭亲情题材的名为《忙坏了丈母娘》这部小品,在文工团还未成立的1959年丹阳县业余文艺会演中就荣获了“一等奖”。建团后,编排的短剧《三月三》反映解放初我地方敌特斗争的故事。另一部小品为结合农村农业生产抗旱形势需要的题材,名《雕花水车轴》,剧中情节贴近农村生活,相当吸引农民观众。男主角由胡小角扮演,女主演姜伟芳。他们这班农民演员,把剧中的人物演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受到了吕城全公社农民和上级文艺相关部门的好评。
由于是农民业余文工团,文艺节目要尽可能地为农业、农民服务。为结合当时的农业情况、农业生产的需要,业余文工团的业余编剧兼二胡演奏员姜连城编导了一支别出心裁的舞蹈节目———农业“八字宪法”舞(水、肥、土、种、密、保、工、管),用舞蹈形式,让农民感性地认识和了解了农业生产、种植、管理等方面知识。由于这支舞蹈展示的内容形式与当时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这支农业“八字宪法”舞代表吕城公社参加了丹阳县业余文艺汇演。由于这支舞蹈新颖突出,紧跟形势,号召力强,又被丹阳县推荐参加镇江地区的业余文艺汇演。镇江七天演出,每天淘汰一批不太优秀的文艺节目,最后一天还能登台再次演出的为优胜者。河南大队文工团的“八字宪法”舞在最后一天演出时,获全场观众和评委一致好评,河南大队业余文工团还被评为了镇江地区先进业余文工团。1968年至1969年期间,河南文工团又先后排演了《红灯记》、沙家浜》等多部样板戏,在全公社巡回演出时受到广大农民观众的一致好评。
当年吕城河南大队的业余文工团成员34名,其中男性成员19名,女性成员15名。乐队有姜连城、姜瑞荣等4人。文工团团长由青年演员汤新生兼任。他们都来自农村,没有一个人经过一天的文艺专业培训,在当时经济、物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能有如此的表演才能和敬业精神,对这些纯农民演员来说,实属不易。
河南大队业余文工团在逢年过节期间,还有群众很喜爱的高跷、扭秧歌、荡舞船等。其中,文工团的高跷表演最高的达两米,最为热闹的是为迎接吕城的庙会节即农历四月初一这天的表演。为了庙会节,文工团的成员春节刚过就开始卧薪尝胆般的苦练。在庙会节亮相时,吕城集镇上盛况空前,热闹非凡,欢呼雀跃,从镇东到镇西,从河南到河北,赶集的人群跟随着高跷队伍前呼后拥,万人空巷。
光阴荏苒,五十年过去了。
如今,大部分的主要演员都还健在,年龄最大的已80岁。老舞友们相聚在一起,他们忆起当年的舞台风采,个个脸上绽开了美好的笑容。
春秋一去五十载,舞台靓影犹如在。
今朝相聚同忆梦,携得艺友笑脸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