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

  端午前夕,一位在南京的老同学想到了以前的班主任王灵恩老师,于是做东请王老师吃饭,约了我们丹阳的几个同学去作陪。
  王老师30多年前做过我们电大的班主任,今年78岁了,身体健朗,思维敏捷,谈笑甚健。开席后,东道主向在座作陪的两位部下介绍说:“我已两年不见恩师的面了,很是牵挂。
  快到端午节了,无论如何我想见到恩师。今天专程把恩师请来相聚,吃顿饭,又请了几位老同学过来作陪。”东道主是一方诸侯,眼下请老师吃饭,稍好一点的酒得从家里带过来,还得向纪委通报一声……总而言之,我们听罢这番肺腑之言,心里除了油然而生一些“不胜荣幸”之外,依旧是“不胜荣幸”之感油然而生。——然而,一脸慈祥笑容的王老师却像突然回到30年前的课堂上似的,用老师和尊长才有的语气接上话茬说:“不不,你们同学也应该聚聚的。”
    兴许是岁月沧桑的万千感慨,又兴许是师生之谊的满怀感念,几杯酒下肚后,东道主打开了话匣子,但似乎又一时不知从何说起,竟忍不住对部下重新介绍说:“今天请恩师吃饭,又约了几位老同学来作陪……”尽管学生讲话的语气非常诚恳,可是笑容可掬的王老师依然很坚决地接上话茬强调说:“不不,你们同学也应该聚聚的。”
    我望着老师认真的表情,心里突生一种崇敬之情。这是她第二次直言不讳地“指正”她这位位高权重的东道主学生的“讲话”了。她表现得那样自然、真切,像老牛护犊似的时刻不忘把她曾经的学生一起统统拢在她的身边,没有高下之别,没有贵贱之分,没有远近之殊。
  南京的老同学也很有气度,总是“幡然醒悟”似地欣然接受恩师的“指正”,立马端起酒杯向老师致敬,与老师碰杯,然后一饮而尽,显露出率性果敢的本质。望着这场景,我突然很好笑地想,恩师这是在为学生“指点迷津”吗?因为除了恩师和上级,这位老同学也许很久没有在他的“地盘”、在这种场合听到过有对他说“不”的声音了吧?
    于是我突然又想到了“师道”一词。
  “师道”的灵魂是什么?除了“授业”以外,也许更重要的是“解惑”。比如眼前之境,大约解的便是老同学平时不易听到的“说不”之惑吧。因此,我觉得这位端坐席上,不卑不亢,慈眉善目的老人,如同一尊“莲花身”,使得我们这些来自基层各行各业的、且已头发花白的老同学们能够在省城的领导跟前也享受到平等、体面与快乐的宴席氛围,一如30年前莘莘学子的同班之谊……是的,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她老人家这一特殊角色所起的作用,这与“家有一老,赛过金宝”的谚语有相似之处。
  当然,也许并不是每个为师的都能做到这一点,这是一种曾经真正付出后的不期然而然的回报,是很厚重的人生积累和很高的精神境界。能做到的,才能拥有所谓的“尊严”,说全了,就叫“师道尊严”。(卢一鸣)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