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留守成为遗弃

  6月9日晚,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的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死亡。这4名儿童是一兄三妹,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才5岁。四条本该绚烂绽放的鲜活花朵,只因缺失关爱和呵护,就这样凋零了。
  生命已然逝去,留守之殇值得反思。其实,说是“留守之殇”,倒不如说是“贫穷之殇”,同时也是“国家之殇”。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都是国家的未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成千上万的青壮年劳动力由农村涌入城市,因此,有这样一群孩子,当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他们也被冠上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据统计,当前我国农村有超过6000万的留守儿童。
  缺乏父母陪伴呵护,留守往往“失守”。这些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是对是错都没人管,只有自己反思对错是非。无论孤独、想念、高兴、快乐,都没有父母分享和陪伴。在遇到难题、迷茫的时候也没有人指明道路,带他们走出困惑。所以,很多时候他们不知道对与错、该与不该、危不危险,只有自己认为活的快乐就足够了。而往往是这样,很多时候,他们无辜的承受一些本不该承受的打击、承受一些根本承受不了的代价,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父母忙于工作赚钱,放弃了最宝贵的子女,最终这些代价又会双倍地打击在那些父母的身上。
  如此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催生的群体。据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等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留守儿童存在着犯罪率高、受侵害率高、住院率高等“三高”现象。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就是家庭关爱监护的缺失。
  一些在外打工的父母,往往将孩子托付他人照料,一年难得见面几次,甚至“一去多年”不照面,很多留守儿童变相被“遗弃”。尽快唤醒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群体的情感关爱,已成当务之急。
  养不教,父之过。防止留守儿童被变相“遗弃”,首要责任在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和家庭。作为留守儿童监护的第一责任人,他们的教养责任不单是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物质生存保障,更重要的是给予情感呵护和关怀,这种亲情之爱是谁也替代不了的。数据显示,我国留守儿童中1岁~8岁所占比例最高,这些低龄留守儿童心智尚在发育,更需关爱引导。当同龄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时,他们已经不得不独自承受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如果得不到应有的情感支持和依傍,他们弱小的肩膀就有可能被绝望压垮。
  防止留守儿童变相被“遗弃”更离不开社会的关爱和帮助。尽管多年来,不少地方建立了包括留守儿童之家、爱心妈妈等关爱和保护机制,但相对于大量留守儿童的现实需求,覆盖面仍然有限。解决留守儿童频频曝出的被侵害、轻生等问题,需要完善法律并进行帮扶机制创新。
  例如,针对一些父母生而不养、监管陪伴严重缺失,是否可以参照“常回家看看”通过立法手段制约,制定留守儿童父母陪伴时间的法律法规红线,杜绝长年失陪、不履行父母义务的现象发生。再如,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中,是否可以引入更多有专业素养的社会组织,通过专业组织和人士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和情感疏导,避免现在单纯由政府和学校指定人员联系留守儿童造成的人手紧张、不专业等问题。
  我国留守儿童占整个儿童群体的三分之一,这部分孩子的健康成长关乎祖国未来,对他们的关爱和帮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如何让这些失依的天使同在蓝天下,共享一个家,不仅是家庭的义务,更是社会的责任。我们期待,血的教训能敲响一记有力的警钟,让家庭、社会和政府部门尽快携手,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编织起更完善的情感关爱保障网,让他们的生命之花同样绚烂绽放。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