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瘟神”

    解放前,吸血虫病作为一种常见病、地方病,范围广、病情重,可谓当时一种“瘟神”。病人到了晚期,挺着大肚子,面黄饥瘦,露出门牙,人见了非常害怕。民谣形容这种人:走路像鸭子,吃饭用筲箕,拉屎用簸箕。我们住在九曲河边,洗菜、淘米、吃水都在九曲河。人在河里洗菜、淘米时间一长,就有一种一厘米左右的小虫叮在手上或脚上,一会儿工夫就钻入皮肤,进入血管,潜伏在肝脏繁殖产卵,所以我们村上80%的人有吸血虫病。
  1962年政府开始查钉螺,我村首批进行。每个生产队选一名青年妇女当卫生员,镇卫生院选派医生下乡指导检查钉螺。大队妇女主任带领各队卫生员及医生到沟、坝、滩等湿地用铁锹一点一点挖土,其他人在翻过来的土上寻找钉螺,像绣花一样仔细。
  接着,开始检查患有吸血虫的病人。社员每天把大便用纸包好写上名字,放在自家门口,由队卫生员上门收集送到化验室。村民开始对吸血虫病认识不足,认为检查是一件麻烦事,经过多次上门动员说服及采取一些措施,总算完成了清查工作。
  吸血虫病人查出后,镇政府采用病人集中免费治疗的办法,病人只需带点口粮,每天工分照记,生产队派专人到治疗点服侍病人。一个疗程要七八天时间,治疗结束,回到家里,生产队还要照顾其在家休息几天才让出工劳动。
  我村集中治疗吸血虫病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如今社会已彻底送走了这位“瘟神”。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